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
曾几何时,日本在造船业上脱颖而出,成了全球造船业中的“领头羊”。
而韩国和中国也紧跟其后,和日本一起成了全球最受瞩目的三大造船强国。
但今年上半年的一组数据,让人们陷入了沉思中,韩国接到的新船订单为132艘,而曾经位居首位的日本只接到了49艘。
日韩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,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,那么和日韩相比,中国上半年的订单量是多少呢?
昔日王者的没落之路
二战后的日本,凭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美国的大力扶持,日本在造船业所向披靡,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。
顺应而生的万国制造,三井集团,川崎造船成了日本造船业的主力军,而且将日本造船业推向了新的节点。
从此,日本就像打开了造船业的“潘多拉宝盒”一般,一举成为这个领域的老大哥,在造船业领域,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敢和日本角逐。
凭借着自己在造船业的精进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,日本足足霸占了全球造船业40年,全球有将近一半的船舶都来自日本制造。
然而,好景不长,上世纪80年代,日本经济泡沫开始膨胀,房地产市场疯狂飙升,许多造船企业纷纷投身地产开发,而造船业逐渐被边缘化。
当泡沫终于破裂时,日本经济遭受重创,造船业更是首当其冲,订单骤减、利润下滑、裁员不断,昔日的荣光不复存在。
紧接着日本制造业接连爆出数据造假丑闻,从汽车到船舶,从神户制钢到三菱重工,一个个大名鼎鼎的企业深陷造假泥潭。
这些丑闻重创了“日本制造”的公信力,国际客户纷纷弃单,日本造船业的市场份额也开始出现持续萎缩。
随着日本行业巨头“爱知船厂”宣布倒闭,同时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造船企业纷纷退出,日本的造船业似乎走向了末路。
就在日本的造船业受到重创每况日下的时候,韩国的造船业却异军突起,韩国凭借政府的战略扶持和企业的奋力拼搏,迅速填补了日本退缩留下的市场空白。
从常规船舶到高技术含量的LNG船,韩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,实现弯道超车。
面对韩国的迎头赶超,日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,除了技术和管理问题,日本造船业还面临着地缘政治的制约。
后起之秀完成弯道超车
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,当日本造船业风光无限时,韩国已经敏锐地嗅到了机遇的气息,凭借着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和政府的战略扶持,韩国开始了对造船业的布局。
现代重工、大宇造船等一批巨头应运而生,它们犹如一匹匹骏马,在这个蓝海赛道上奋力奔腾。
再加上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为造船业提供低息贷款、税收减免等支持,助推企业做大做强。
同时,韩国企业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,快速掌握了造船的核心技术,他们凭借精湛的造船技术和更加先进的造船理念,打败日本成了造船业的强者。
特别是在2020年的时候,韩国直接斩获了卡塔尔100艘LNG船的大单,这个订单的总价值高达230亿美元,这个大单不仅刷新了造船业的纪录,更奠定了韩国在高端船舶市场的龙头地位。
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,在韩国造船业不断突破的同时,中国造船业也展现出惊人的后发优势。
中国不仅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技术实力,更有严守合约的诚信原则,面对中国的迅猛崛起,韩国还能继续守住自己的领先地位吗?
风起潮头的绝对霸主
改革开放的春风,吹散了中国造船业的迷雾,一个个造船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从“一穷二白”到“百舸争流”,中国造船业走过了一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。
中国在造船业的崛起,得益于其完备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,作为世界工厂,中国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产业链优势。
从钢铁、机械到电子设备,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率,为造船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,这种“产业链+供应链”的协同效应,也使得中国造船业如虎添翼。
更令世界瞩目的,是中国在高端船舶领域的惊人突破。
曾经高高在上的技术壁垒,在中国造船人的不懈努力下,也都一一被攻破,如今,中国已经能够建造世界最先进的船舶,不但技术先进,而且中国船舶这中国正在不断的向智能化转型。
中国船舶通过引进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机器人等高科技技术,已经初步实现船舶的智能化和额自动化使用需求。
在这场造船业的竞逐中,中国还打造了一张“严守合约”的金字招牌,诚信,成为中国造船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。
凭借着优异的履约表现和精湛的造船工艺,中国斩获了全球60%的船舶订单,直至2028年的满档排期,无不彰显着中国造船业的强大竞争力。
在民用船舶领域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,中国在军工领域更是展现出惊人的实力,从航母到驱逐舰,从核潜艇到两栖攻击舰,中国海军的装备水平正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提升。
这种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,不仅为造船业注入了澎湃动力,更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。
在这个万舸争流的时代,中国正以“工业4.0”的姿态,重塑世界造船业的版图,站在新时代的潮头,中国造船业正乘风破浪,扬帆远航。
百年沉浮,谁主沉浮?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昨日的辉煌,不代表今日的荣光,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唯有不断创新、严守诚信,方能立于潮头、永葆竞争力。
国际市场竞争力依然非常激烈,我们不能掉以轻心,不断提高综合实力,强化自己的弱势,才能有更强大的竞争优势。
参考资料: